近年来,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数量持续攀升,偏瘫、失语已成为患者生活的巨大阻碍,不仅身体遭受极大痛苦,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也大打折扣。传统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症状,但对于部分患者而言,其效果并不理想,亟需创新治疗方案。
日前,淮安市五院神经外科李忠华教授团队为一名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实施了脊髓神经电刺激术(SCS),成功改善了患者的肢体肌张力等障碍,该技术的开展为广大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点亮他们回归正常生活的希望之路。
李先生(化姓)5年前因突发脑出血,历经多次手术,留下了右侧肢体偏瘫、周围性面瘫、运动性失语等后遗症,致李先生日常生活无法自理,尽管辗转多家医院接受药物、理疗及康复等多种治疗,但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听闻淮安市五院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李忠华教授擅长一种新兴的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技术—脊髓神经电刺激术,家人仿佛又看到了曙光,抱着新希望来到了淮安市五院神经外科门诊就诊。
入院检查显示,李先生左侧肌力 4 级,右侧下肢肌力 0 级且肌张力 4 级,伴有踝阵挛与面瘫,仅能含糊发 1 - 2 个字。经全面评估,李忠华教授团队确定手术适应症,在局麻下精准实施“脊髓神经刺激器导线置入术”,电极顺利植入 T9 - T11 硬膜外,连接临时刺激器,电阻正常,手术过程顺利。
上图为:李先生进行站立、言语等康复训练
术后神经程控开机,效果立竿见影,患肢肌张力显著下降,右下肢肌力渐有恢复,可平移,患者及家属非常满意。5日后再次进行手术,全麻下进行“脊髓神经刺激器导线置入”,植入C5-7电极与刺激器。术后右侧肢体肌张力进一步改善,上肢伸展功能提升,运动性失语也有好转,能清晰说出 8字左右短句,情绪明显好转。在神经调控与康复锻炼协同作用下,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右下肢肌力达 3 级,肢体活动显著改善,李先生重拾了往日的开朗。
李忠华主任介绍,脊髓电刺激术(SCS)作为创新神经调控技术,在脑梗死后遗症治疗中成效显著。通过在椎管硬膜外腔植入电极,以电脉冲刺激脊髓相关部位及神经,实现缓解疼痛、改善肌肉功能与促进神经再生,且具有微创可逆优势。
科 普 时 间
什么是脊髓电刺激
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CS)是一种神经调控疗法。它涉及将一个刺激电极通过外科手术贴附在脊髓的表面,并通过连接的导线和一个脉冲发射器(即电池)埋在腹部或背部的皮下。这个系统能够按照设定的刺激频率、脉宽、刺激电压进行电流刺激,以调节脊髓神经功能。
脊髓电刺激术的作用
缓解疼痛
特别是下肢疼痛。其原理在于,脊髓电刺激的电流可以覆盖和屏蔽下肢的生物电传入,从而使下肢的一些疼痛信号无法传递到大脑。
改善下肢缺血症状
通过抑制腰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使下肢血管扩张。这对于糖尿病引起的周围血管病变导致的小血管病变有治疗效果,特别适用于糖尿病足的治疗。
促进意识恢复
刺激上行性网状结构激活系统及丘脑下部激活系统传达到大脑皮质,有助于脑外伤或脑出血后长期昏迷的患者逐渐清醒。
专家介绍
李忠华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原省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微侵袭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周围神经专业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业委员会颅神经修复学组委员《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中国临床实用医学》杂志编委。参与制定《神经外科机器人辅助DBS手术中国专家共识》以及《经皮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中国专家共识》。据悉,李忠华教授是国内机器人下脑出血手术“第一人”。
擅长: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以及顽固性偏头痛,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及微意识障碍促醒,经皮电刺激治疗偏头痛,短时程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疼痛。机器人辅助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氏病、梅杰综合征以及微意识障碍促醒,机器人辅助穿刺抽吸术治疗脑出血,机器人辅助球囊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治疗三叉神经痛,周围神经缩窄术治疗痉挛性偏瘫,3D打印辅助脊髓电刺激术微意识障碍促醒,独立开展健侧颈7神经转位修复对策上肢偏瘫,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显微神经减压术。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地厅级课题2项,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文章20余篇,SCI收录4篇,北图核心期刊收录5篇,著作两部。获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诊疗疾病:1.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肿瘤2. 慢性疼痛(顽固性偏头痛、带状疱疹后疼痛)、癌性疼痛。3. 颅神经疾病(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4. 周围神经疾病(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透析、化疗后神经病变)5. 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先天性斜颈、梅杰综合征)药物及DBS治疗6. 脑卒中/颅脑损伤后遗肢体痉挛性瘫痪,痉挛性脑瘫7.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8. 健侧颈7神经转位治疗对侧上肢瘫痪9. 药物难治性癫痫
咨询电话:0517-89670826